世界知名數學家丘成桐教授受訪時表示,美國地緣政治影響到學術。對於華人學者的美國學術機構研究經費申請,考量標準是有關研究是否涉及竊取美國機密、該研究是否對中方有利等,如有懷疑便不會獲批。不少華人學者正因此開始離開美國。
地緣政治局勢緊張,美國當局的操作無可避免波及學術界,在美華裔科學家進退兩難。他認為,這對美國來講是不幸的。對於華裔學者想離開美國的心態,丘成桐說,有些學者是情不得已離開美國,因為從學術研究出發,美國有大批世界第一流學者和科研人員聚集,始終是世界的領導者,整體水平最高、最領先。
另一方面,丘成桐稱,這對中國則是有利有弊,利是有世界一流的學者回到中國。然而,這批學者失去了美國的學術環境,接觸不到第一流的技術和設備,他們的成就取決於他們的努力和專心,以及願意付出多少的精力和時間,令研究達世界一流水平。
丘成桐指稱,中國內地科學家和科研人員,普遍創造性研究比不上先進國家。他坦言:「大家都知道,中國的科學到今日已經做得不錯,發表的文章甚至較美國多。但是最有創造性的研究始終不在中國,最有創造性的第一位,始終是美國。」
要令中國科研人員變得更有創意,丘成桐認為,內地的政策取向十分重要,若政府更開放,假以時日中國的科研影響力和地位變得與美國同等重要,美國也要向中國學習。
「若能走出第一步是一個很關鍵性變化」
他強調,若能走出第一步,是一個很關鍵性的變化,不是說要有創造性就能馬上有創造性,而是需要改變作風。他舉例說,高中課程以高考為目標,而不是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他說:「我們不是否定高考的重要性,但我們需要培養一批有自己能力、願意自己去創造的學者。若要培養這批學生出來,不可能全部都用考試的方法。」當這批學生培養起來了以後,中國便可以在學術創造性上與美國競爭,得到美國的尊敬。等到美國需要到中國來學習的時候,就不會出現現時因政治而起的學術困境。
丘成桐又表示,希望內地政府能為國家培養一批有創意的學生和學者,「到這個時候,我想中國就可以同美國競爭,得到美國尊敬」。他續說:「假如幾年後開始,我們開始創造出新技術、新學問,美國科學家要過來中國學習,我想就叫做對等地位,到時我們就沒有現在存在的問題。」
論及「卡脖子」難題時,丘成桐稱「卡脖子」就是中國需要美國的第一流先進技術,所以美國可以「卡脖子」。要解決「卡脖子」,他認為,假如中國產生一批只有自己能夠做到的技術,美國便需要前來中國學習,並會研究要用那些技術來與中國交換,讓中國學習美國那些技術,「對等地位才可以對等交流,這是很簡單的事情,但是我覺得一般人並沒有這樣想」。
他又談到,所謂「彎道超車」,即學習別人的東西後,再在這些技術的基礎上超越學習對象,並不是最先進國家應有的做法,內地要有基礎性改變,來打破這種局面。他又觀察到,內地10歲、11歲的小朋友的思考和能力,不遜於世界任何一地的同齡人,所以只要找對培養方法,他們會成為最重要的科學家工程師。
他建議,內地可考慮讓1%的高校生,以一種比較有創造能力的方法去訓練,假如成事,他相信中國學術創造能力,在十年後要追上所有國家都絕對不是問題。他說:「整個國家有大量傑出人才,只要培養他們,10年內國家會有大改變。」
另外,談及香港中學生的數學水準時,丘成桐指出,從「丘成桐中學科學獎」的參賽者水平可看到,香港學生的創意水平,在新加坡、印度、越南之後。
寄語嶺大:
加強與內地高校合作 提升文化積澱
嶺南大學於1999年正名為大學,對於該校在學術上將來如何揚帆遠航,近年將重心放在北京清華大學的丘成桐寄語嶺大提升和沉澱文化修養,多與內地主要大學合作,這將對其帶來不少益處。
今年是嶺南大學正名為大學的25周年,為支持大學的策略學術研究發展,嶺南大學舉辦「嶺南大學邁向數字時代的蛻變」籌款活動,重點展示嶺大邁向數字時代的新篇章,展現大學如何蛻變為國際化的文理融合型大學,同時為「大學研究基金」籌募經費,以支持開展更多具社會影響力的研究項目,廣納全球頂尖人才,以及培養學生追求學術創新和卓越。
嶺大於12月5日舉行2024年榮譽博士頒授典禮,頒授榮譽理學博士學位予世界知名數學家丘成桐教授,以及傑出結構生物學家顏寧教授,以表彰他們在各自專業領域取得的卓越成就及造福社會的重要貢獻。
嶺南大學頒授榮譽博士學位予丘成桐教授(前排右)、顏寧教授。 嶺南大學圖片
提升文化修養與沉澱
丘成桐說:「我覺得嶺大的情形,因為它成為大學不是很長時間,最需要有文化積累同文化修養。同中國內地主要大學合作,會對它有好大好處,因為它需要有文化積累。這一點好多人不了解,一個大學是一個文化中心,需要有文化修養同文化沉澱。新的大學普遍不足夠,所以有大量中國學者下來,會對嶺大有好大好處。」
他又表示,從事數學研究50多年,合作者有七八十人,有學生、有朋友,合作十分愉快,大家互相幫忙,互相提供本身最有創造性的學術想法,合作可謂十分成功。
本地生抗拒內地是香港不幸
不過,他談到,近年香港高校界出現十分不幸現象,就是本地有一批大學生十分抗拒與內地交流接觸。他觀察到至今依然有不少香港大學生對內地有很大抗拒性,「現在有些人逢中必反,凡是同中國內地有關一定要反對,才覺得舒服」。他指這批人想法荒謬,「他們認為內地政府要佔香港便宜,其實是荒謬的意見。中國是一個大國,全力支持香港特區」。
「我本來想幫忙香港提拔一批第一流學者,但遇到好大困難。學生不想同內地有任何關係,期望內地學者不要過來,有一班人這樣想,這是個十分不幸的事情。」丘成桐續說:「連包括美國在內都歡迎中國內地學者去交流,但我們提出的建議,往往要拖3年、4年才能夠成立。」
丘成桐分享數學之美
勉勵年輕人探索未知世界
12月5日早上,丘成桐在嶺大主持大學論壇,以「數學之美」為題,與在場師生分享解開數學奧秘的心路歷程,並講述數學之美、數學之趣和數學之應用。
其後,在嶺大學術暨教務副校長及林文贊科學計算講座教授陳漢夫主持下,丘成桐與現場師生進行對話。他表示數學的美是要通過深入了解大自然的對象產生,並勉勵年輕人要在科學前沿開展更精深的研究,探索未知的世界。
丘成桐(右)與陳漢夫(左)及嶺南大學師生進行對話。 嶺南大學圖片
他在論壇上表示,自然界的美是他研究基礎數學的靈感來源,「天地萬物可改變,唯獨數學真理不變」。他解釋,從微積分、電磁理論、規範場論、到標準模型,物理學家對真理的了解不停地改變,而對其中的數學內容卻從未質疑其正確性。因此,數學可視為人類文明的基礎。
傾盡終身於數學研究的丘成桐成就斐然,以33歲之齡獲得「數學界諾貝爾獎」美譽的菲爾茲獎,成為獲此殊榮的首位華人。不僅如此,他在中國文化及古詩詞創作方面亦造詣匪淺。
1976年,年僅27歲的丘成桐破解了微分幾何中的著名難題「卡拉比猜想」,他所提出的卡拉比——丘空間模型更成為描述宇宙空間的理論基石。當年研究卡拉比——丘空間模型時,產生了複雜的思緒。
他說:「利用卡拉比——丘空間模型可以描述種種不同的物理現象。我在1976年構造這個模型前患得患失,花了3年工夫去構造它,時而興奮、時而頹廢。興奮的時候覺得大事將成,又如『天風海雨迫人』。工作完成後,感覺有如宋詞說的『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他又分享他對古文化的熱愛,「我很想用圖畫或是舞蹈將這個意境表現出來,但卻不容易。因為這個工作剛巧是我在1976年結婚時完成的,我填了一首《臨江仙.記七六年事》以紀念此事情。磅礴的感情能激起學者的創作力,經過長期的積累,瞬間迸發而出。對我而言,愛情的滋潤,讓我完成了曠世的奇遇,證明了夢寐以求的卡拉比猜想。」(香港商報記者 王丹丹)
頂圖:丘成桐表示,自然界的美是他研究基礎數學的靈感來源。記者 崔俊良攝